紅色文化學習—為什么數萬青年奔赴延安
來源:
|
作者:yananred
|
發布時間: 2020-06-10
|
2544 次瀏覽
|
分享到:
抗戰時期,奔赴延安的青年是一道獨特風景線。延安,像一塊巨大的磁石,把許多追求進步、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吸引來了。據任弼時1943年12月在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會議上的發言,抗戰后到延安的知識分子總共4萬余人,就文化程度而言,初中以上占了71%,初中約為30%。這些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,大都家境殷實,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,有些甚至是“大家閨秀”和“豪門公子”。還有一部分人更為特殊,是不遠萬里歸國抗日的愛國華僑青年。
抗戰時期,奔赴延安的青年是一道獨特風景線。延安,像一塊巨大的磁石,把許多追求進步、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吸引來了。據任弼時1943年12月在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會議上的發言,抗戰后到延安的知識分子總共4萬余人,就文化程度而言,初中以上占了71%,初中約為30%。這些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,大都家境殷實,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,有些甚至是“大家閨秀”和“豪門公子”。還有一部分人更為特殊,是不遠萬里歸國抗日的愛國華僑青年。
奔赴延安的路漫長而艱辛,要克服重重困難,甚至有生命危險。梁漱溟形容通往延安的路:“車是軍用大卡車,無篷。路是軍用公路,而自西安往北,愈走愈高,缺乏橋梁涵洞,車行危險而且費事?!弊鳛樯鐣t達,梁漱溟進入延安尚且如此艱辛。對于知識青年而言,每一步都是驚險,每一步都是一次人生的考驗。
那么,為什么這么多人義無反顧地奔赴延安?攝影家吳印咸的答案是延安乃“理想所在”:“這里的人們個個顯得十分愉快,質樸,人們之間的關系又是那么融洽。我看到毛澤東主席、朱德總司令等人身穿粗布制服出現在延安街頭,和戰士、老鄉嘮家常,談笑風生……我被深深地感動了。我覺得我已經到了另一個世界,這正是我夢寐以求的理想所在?!倍×岬拇鸢甘恰斑@是樂園”?!拔覀儾诺竭@里半年,說不上偉大建設,但街衢清潔,植滿槐桑;沒有乞丐,也沒有賣笑的女郎;不見煙館,找不到賭場。百事樂業,耕者有田。八小時工作,有各種保險?!?br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 word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" />
革命圣地延安的主要開創者、黨的領袖毛澤東的答案是什么呢?1940年,毛澤東在《團結一切抗日力量,反對反共頑固派》的講演中作出了回答。答案是延安有“十個沒有”:陜甘寧邊區是全國最進步的地方,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。這里一沒有貪官污吏,二沒有土豪劣紳,三沒有賭博,四沒有娼妓,五沒有小老婆,六沒有叫化子,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,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,九沒有人吃磨擦飯,十沒有人發國難財。
沒有官僚作風,沒有不良風氣,沒有萎靡不振;有理想,有信仰,有民族的希望,這是延安讓人舍生忘死奔赴的原因,也是不同時代人們的不懈追求。